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管理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7:28:49  浏览:933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管理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管理的通知

国食药监安[2004]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作为镇痛药在世界各国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应用。1986年我国批准了第一个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用于镇痛治疗,此后又陆续批准了含右丙氧酚、羟考酮等一些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用于镇痛治疗。这些药品在我国上市以后取得了较好的医疗效果。为满足广大疼痛患者对镇痛治疗的医疗需求,根据《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参照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关于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的管制原则,并结合我国对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药物依赖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现对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管理事宜通知如下:

  一、口服固体制剂每剂量单位含可待因(Codeine)以含可待因碱计不超过15mg,且该制剂中不含其它列入特殊管制药品的复方制剂按处方药管理。

  二、口服固体制剂每剂量单位含双氢可待因(Dihydrocodeine)以含双氢可待因碱计不超过10mg,且该制剂中不含其它列入特殊管制药品的复方制剂按处方药管理。

  三、口服固体制剂每剂量单位含羟考酮(Oxycodone)以羟考酮碱计不超过5mg,且该制剂中不含其它列入特殊管制药品的复方制剂按处方药管理。

  四、口服固体制剂每剂量单位含右丙氧酚(Dextropropoxyphene)以右丙氧酚碱计不超过50mg,且该制剂中不含其它列入特殊管制药品的复方制剂按处方药管理。

  五、生产符合上述规定复方制剂的药品生产企业,请于6月31日之前将该药品修改后的“说明书”、“标签”样稿报我局备案。

  六、本通知下达之前已进入药品流通、使用环节且符合上述规定的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按原管理规定在药品有效期内用完为止。

  七、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区内有关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

  八、本通知1-4条款中规定特殊管制的药品系指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兴奋剂。

  九、本通知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四年三月十九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及奖励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及奖励工作的通知
办教科函[2004]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本部:各司局、各有关直属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精神,进一步调动广大艺术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艺术科学研究水平,发现和推出艺术科研精品,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我部决定开展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及奖励工作。这是我部在艺术科学研究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应予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列入本部门2004年度工作计划,在人员和经费上予以支持,积极做好本地区的组织工作,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是文化部设立的社会科学部级奖项。自"九五"以来,五年一届;本届评奖,设一、二、三等奖,由文化部向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二、设立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委员会。评奖委员会由文化部有关人员和全国文化艺术科学界知名学者组成。


评奖委员会按学科分设若干评审组及由评奖委员会秘书长和各学科评审组组长组成的综合评审组,负责参评成果的评审工作。


评奖委员会成员及各学科评审组成员由文化部聘任。


三、评奖委员会的组织工作和日常事务由文化部教科司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艺术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划内科研成果的申报遴选工作;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负责评奖申报受理及分类整理工作。


四、"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统一的原则,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申请评奖的研究成果应符合学术规范、观点鲜明、论据翔实,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对文化建设具有推进作用。


五、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艺术科研管理部门及我部有关直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对申请评奖的研究成果严格把关,所有参评成果须经地方初评;初评由各地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有关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经初评遴选后,按以下分配名额择优推荐上报参评:


省、自治区各6个;直辖市各3个;中国艺术研究院30个,国家图书馆3个,其他文化部直属单位各2个。


六、申请评奖成果的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基础理论研究、戏剧(含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研究、音乐研究、美术研究、舞蹈研究、电影电视广播艺术研究和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含图书馆学研究)。


七、本次申请评奖的研究成果,须是由文化部系统科研人员承担并于1998年11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期间完成的最终成果,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专著、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具书、资料汇编、译著等;


(二)未经公开出版或发表,但确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作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决策依据的研究成果;此类成果必须由文化行政部门出具相关的证明和证据材料。


不在以上时间范围内,且未参加"第一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的研究成果,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认为特别优秀的,也可以申请评奖。


八、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由个人申请,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申请书》同时在文化部网站(网址:http://www.mcprc.gov.cn)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网址:http://www.npopss-cn.gov.cn,点击"单列学科"栏目)发布,申请人可直接从网上查询、下载或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艺术科研管理部门索取并填写,附上有关材料,连同申请评奖的研究成果一式5份送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经同意并签署意见后,报送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审核。


文化部各司局及直属单位人员申请评奖的研究成果经单位同意并盖章后直接报送。


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并在规定参评时间内完成的课题,可不占用本通知第五条规定的名额,由省级文化厅(局)直接报送参评。


九、 申报中的其他事项:


(一)成果作者为2人以上的,1人申请参评应经其他作者同意并附证明文件;


(二)成果作者已经去世的,可由所在单位代为申请。


十、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


(一)不符合评奖范围的;


(二)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


(三)著作权存在争议的。


十一、严格评奖纪律,反对学术腐败。申请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施加影响;参加评审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受申请人的礼金、礼品。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将予以严肃处理。


十二、评奖的时间安排:从即日起至2004年5月20日为申报受理期;6月30日至8月30日为初评期;8月31日至9月30日为复评期并由评奖办公室在《中国文化报》及有关网站公布拟获奖成果名单;10月1日至10月31日为异议期;11月中旬评奖委员会审定评奖结果并召开颁奖大会。


各地受理申报时间从即日起至2004年5月20日。申报人必须于截止日期前按本通知第八条的规定报送有关材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审核批准后于6 月15日前(以邮戳为准)将所有申报材料寄送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地址:北京东城区北河沿大街83号;邮编:100009;联系人及电话:闫东东84035841 邱邑洪84019554,),逾期不予受理。


工作中有何问题与建议,请随时联系沟通。


文化部教科司联系地址:北京朝阳门北大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0;


电话:65551687 65551709;


联系人:李蔚、王磊


特此通知。


附件: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申请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

二ΟΟ四年二月四日


关于排污申报登记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函

环函[2001]245号


关于排污申报登记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你厅《关于排污申报登记是“实报”还是“预报”问题的请示》(苏环控[2001]43号)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二条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工业生产中因使用固定的设备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以及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所发出的噪声值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情况,并提供防治噪声污染的技术资料。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产生和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均应如实地申报在正常作业条件下的排污情况。所谓排污申报存在“预报”与“实报”之分的观点没有法律依据。

2001年10月23日